服务热线:400-6686-186

苕子、箭筈豌豆等六种野豌豆属豆科绿肥的区别

时间:2024-01-18 16:04:43 点击:0

光叶苕子、毛叶苕子、蓝花苕子?箭筈豌豆、山野豌豆?大巢菜、小巢菜?还有,救荒野豌豆、广布野豌豆、长柔毛野豌豆??是不是有点头疼!认真看完本文,应该可以搞定!

一、豆科野豌豆属简介


豆科野豌豆属(Vicia Linn.)植物,为一、二年生草本,茎细长、具棱、但不呈翅状,多分枝,攀援、蔓生或匍匐,少数直立。全属有200多种,以地中海地域为中心,产于北半球温带至南美洲温带和东非;我国有43种5变种,广布于全国各省区,以西北、华北、西南较多。野豌豆属有不少种,作为绿肥、牧草、早春蜜源植物或水土保持植物,在世界各国栽培,有些种类嫩时可食。


野豌豆属还进一步细分为大叶野豌豆组、细叶野豌豆组、四籽野豌豆组、蚕豆组、硬毛果野豌豆组、歪头菜组、野豌豆组等7个组,其属名模式植物是救荒野豌豆(Vicia sativa Linn.)。我国以前的植物分类,曾将“野豌豆属”命名为“巢菜属”,因此不少绿肥或牧草方面的文献仍使用“巢菜属”的分类。

我国常用绿肥中的箭筈豌豆、毛叶苕子、光叶苕子、蓝花苕子、山野豌豆等,都属于野豌豆属植物。


二、野豌豆属绿肥的常用名与学名

表1. 六种野豌豆属绿肥的名称区别

图片

备注:光叶苕子的学名、小巢菜的别名,来自参考文献


三、主要植物学性状差异


《中国植物志》对每种植物的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、实都有详细的描述,但大多数人很难从文字上去辨别植物。本文针对植物的突出特征进行提炼,以便快速辨别。


箭筈豌豆、小巢菜与其他种的区别

箭筈豌豆也称为大巢菜,因此与小巢菜在字面上容易混淆,明代的《本草纲目》上收录有大巢菜和小巢菜。


筈(kuò)字,中文意思是箭尾,即射箭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,箭筈豌豆的小叶“先端圆或平截有凹、具短尖头”,极像箭的尾部,可能因此而得名,这也是箭筈豌豆与其他绿肥的典型区别。

表2. 箭筈豌豆和小巢菜的主要形态差异

图片

小巢菜形态上与箭筈豌豆类似,但茎细、叶小、花小、荚小、种子小。另外,箭筈豌豆的花为紫红色,小巢菜的花为白色。


另外,箭筈豌豆叶是平截有凹、具短尖头,花不是总状花序,这是鉴别箭筈豌豆不同于毛叶苕子、光叶苕子、蓝花苕子的主要特征。


毛叶苕子、光叶苕子、蓝花苕子之间的区别

《中国植物志》只收录了毛叶苕子(长柔毛野豌豆)和蓝花苕子(广布野豌豆),未收录光叶苕子,这三种植物都归入细叶野豌豆组,因此在形态上差异较小。《中国绿肥》一书,对这三种绿肥的形态作了详细的比较,主要特征区别如下表。


表3. 毛叶苕子、光叶苕子、蓝花苕子的主要形态差异

图片

山野豌豆与其他种的区别

山野豌豆归入山野豌豆属大叶野豌豆组,与其他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、花和荚果。


山野豌豆的小叶椭圆形至卵披针形,先端圆、微凹,基部近圆形;总状花序通常长于叶;荚果长圆形,两端渐尖,无毛。


野豌豆属与山黧豆属的主要区别

野豌豆属与山黧豆属之间比较难区别,但大部分山黧豆属的种以其茎有翅、小叶具平行脉(类似于竹叶的叶脉)及花柱先端具刷毛等特征,与野豌豆属区分。


图片图片

图片

图片

[图片说明:7种豆科绿肥的形态比较(注:小图种标记有“◎”的照片,来源于《中国植物志》网站)]


四、栽培起源与主要利用

箭筈豌豆

箭筈豌豆原产欧洲南部和亚洲西部,在南北纬30~40°之间分布较多,由于广泛引种,目前世界各地普遍种植。我国20世纪40年代从原苏联、罗马尼亚等国家引进10多个箭筈豌豆品种,先后在江苏、甘肃、青海等地试种,表现适应性强、生长良好、产量高,后又陆续从澳大利亚等国引进了一些品种。箭筈豌豆可作绿肥、牧草,种子还可作粮食。


箭筈豌豆耐瘠薄,适宜土壤pH值为5.0~6.8之间,能在微碱性土壤上生长,在强酸性土壤和盐渍土上生长不良。箭筈豌豆为春性发育类型的豆科植物,种子在2~3℃时开始发芽,但以26~28℃时发芽最快。在适宜的条件下,播种后7d左右即可出苗。箭筈豌豆苗期生长缓慢,孕蕾开始即迅速生长。其生长速度,花期以前与温度成正相关,花期以后则与品种特性有关。


20世纪40年代中期,我国开始了箭苦豌豆品种的选育工作,目前已有100多个品种,按其种皮颜色可分为11个类型,不同品种的生育期,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有所不同。箭筈豌豆为自花授粉植物,但在特殊条件下,亦能异花授粉。


【有学者认为,明代朱橚编写的《救荒本草》上记载的“野豌豆”就是“箭筈豌豆”,这也可能是其中文学名“救荒野豌豆”的来历,但也有学者认为《救荒本草》附图中“野豌豆”的叶形与“救荒野豌豆”有差别,故不能肯定。】

图片

图片

[图片说明:1.重庆潼南柠檬果园套种箭筈豌豆(国家绿肥产业体系果园及林下栽培岗位石孝均教授供图);2.湖北恩施烟田冬闲复种箭筈豌豆(国家绿肥产业体系水田土壤及养分管理岗位耿明建教授供图)]

毛叶苕子

毛叶苕子原产欧洲北部,俄罗斯、德国、匈牙利等国栽培较多,是世界上栽培最早、在温带国家栽培最广的绿肥及饲用作物。我国20世纪40年代从美国引进,60年代又引种苏联、罗马尼亚、土库曼等毛叶苕子,并相继选育了一批新品种和品系。在中国的东北、华北及西北都有栽培,而且在北方发展前途很大。


毛叶苕子宜于寒冷气候,抗寒、抗旱力强,但不耐酷热。喜沙质或黏质的土壤,不宜潮湿或低洼湿地,适宜土壤pH5.0~8.5,在红壤及含盐量0.25%的轻盐化土壤均可正常生长。毛苕子硬实率达10%~30%,过了一年后的陈种子,发芽率反而提高。毛苕子为虫媒花,养蜂传粉,可增加种子产量。

图片

图片

[图片说明:1. 内蒙古武川毛叶苕子(蒙苕1号)翻压还田(国家绿肥产业体系武川试验站赵沛义研究员供图);2.重庆忠县柑桔(沃柑)园套种毛叶苕子(国家绿肥产业体系果园及林下栽培岗位石孝均教授供图)]

光叶苕子

光叶苕子是美国俄勒岗州立试验站从毛叶苕子中选出的,于1946年引入我国,主要在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云南等省区种植。


光叶苕子的抗寒、抗旱性不及毛叶苕子,70年代后期在淮河以北地区逐渐被毛叶苕子所代替;但现蕾期之前较能耐湿,故在江淮地区的产量往往超过毛叶苕子,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区。由于引种年久,产生了一些以地方命名的农家种,如浙江省东阳苕子,广西的南宁苕子,河南省泌阳苕子等。另外,在江苏、广西及云南等省选育出生产性能良好的早熟品种,是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种。

光叶苕子也是蜜质良好的蜜源植物,花期长达1个多月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图片

[图片说明:1.湖北恩施烟田冬闲轮作光叶苕子以改良土壤(国家绿肥产业体系水田土壤及养分管理岗位耿明建教授供图);2.云南昭通李园套种光叶紫花苕(国家绿肥产业体系昆明试验站付利波研究员供图);3.云南东川冬闲田种植光叶苕子(国家绿肥产业体系昆明试验站付利波研究员供图);4.重庆忠县柑桔(沃柑)套种光叶苕子(国家绿肥产业体系果园及林下栽培岗位石孝均教授供图)]

蓝花苕子

自然分布于欧洲、亚洲及北美洲的温带、亚热带地区,在亚洲主要分布于俄罗斯、蒙古、中国、朝鲜和日本,中国几乎各省(区)都有分布。


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蓝花苕子最早的国家,在北宋时期已有栽培,曾称为元修菜。以后在长江流域长期栽培和选育,成为一年生或越年生的栽培种,并形成许多地方品种,可用作绿肥和饲草,其嫩芽称巢芽,也用作蔬菜。现在,在长江中、上游及以南的冬季温暖湿润地区大面积种植。在欧洲的芬兰、罗马尼亚等普遍栽培,在亚洲的日本也有栽培。


蓝花苕子耐湿性强,生育期短,一般在我国雨量充沛的西南,华南一带种植有较高的产草量,但不耐淹水,当土壤持水量达到80%~90%时,其根系发黑而植株枯萎。耐寒性较弱,在气温出现-3℃即发生冻害,可忍受的最低气温为-8℃。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,在pH5.0~8.5的黏土、壤土和沙壤土都可生长。


在长期栽培下形成许多地方品种,如湖北的嘉鱼苕子、荆州苕子,湖南的东安苕子、邵东苕子,贵州的兴义苕子,四川的花苕和油苕等。同时,广西等地也选育出了藤湖苕、桂早苕等品种。

图片

[图片说明:广西河池稻后种植蓝花苕子(藤湖苕)(国家绿肥产业体系南宁试验站何铁光研究员供图)]

山野豌豆

自然分布于俄罗斯(西伯利亚和远东)、蒙古、中国、朝鲜和日本。在中国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等省、自治区。抗寒性强,在东北、内蒙古因寒冷不能种植苜蓿的地方,也能安全越冬。耐旱、耐盐碱,再生性强,一般每年可刈割2次。于20世纪50年代,首先在东北栽培成功,以后在内蒙古、山西等地也引种栽培。


小巢菜

在我国西北、西南、华中、华东、华南等省均有分布,并广泛分布于欧、亚、非三洲,北美和朝鲜、日本等地区。小巢菜目前尚属野生分布,甚少人工栽培,其生育期比目前推广的同属绿肥早20~30天,用作差异化栽培种有一定前途。


山黧豆

山黧豆原产北半球温带地区,亚洲为其起源中心,自然分布于亚洲、非洲北部和欧洲南部。栽培山黧豆的起源中心在中亚,种植历史悠久,是亚洲、非洲及南欧农业区的重要绿肥和饲料作物。在中国,山黧豆主要分布在西北、华北和东北地区,尤其是甘肃中部、陕西北部干旱地区分布最多。吉林延边地区也有较多野生分布。目前我国江苏、云南、四川、陕西、山西、甘肃、黑龙江、内蒙古等地均有栽培。山黧豆是自花授粉植物,但其小花具蜜腺,常招致蜜蜂采蜜,这就可能造成异花授粉的机会。

山黧豆野生种在我国分布较广,计有草原山黧豆(L. pratense L.)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四川等地,高海拔地区也能生长,适应性强;茫茫山薰豆(L. davidii Hance)是高大多年生草本植物,分布在东北、华北地区及陕西等省;沼生山黧豆(L. palustris L.)为多年生匍匐性植物,分枝多。其主要变种细叶沼生山黧豆(L.palustris L. var. linearitolius Ser.)多分布在我国东北的沼泽草原和碱土草原上。海滨山黧豆(L. martimus (L.) Bigel.)多年生草本,海滨沙地生长较多,在东北、华北地区及江、浙等省也有分布。


我国现有的山黧豆裁培种,大都是解放后从国外引进的,目前栽培较多的有栽培山黧豆和扁荚山黧豆两种。其中栽培山黧豆在甘肃、云南推广较多。七十年代后期,在四川南充一带种植扁荚山黧豆,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出南选山黧豆新品种,表现耐寒、早熟、鲜草、种子产量均较高。


山黧豆在温、湿条件好的南方或北方灌区,分枝性强,簇状丛生,茎叶茂密,覆盖度大,对田间杂草的抑制作用很强。山黧豆抗寒、抗旱性强,但不耐高温,耐盐性、耐渍性较差,不适宜在重黏土上栽培。

山黧豆的种子含有0.5~0.8%的有毒水溶性变异氨基酸(B-草酰氨基丙氨酸),未经处理饲用易造成家畜中毒。


图片

[图片说明:四川南充,冬闲田轮作扁荚山黧豆(南选山黧豆)(国家绿肥产业体系昆明南充站韩文斌研究员供图)]

【产品推荐】